总体规划
发展方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建设“生态浦东”
坚持“以人为本、系统推进”的原则,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浦东环境建设,逐步构筑城郊一体、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环境及其保护体系。
——大规模推进中心城区绿化建设。实施楔形绿地、主题公园、生态公园、生态林、工业园区防护林、主干道及河道两侧的绿化带工程建设。到2005年,基本建成以“环、楔、廊、园、林”为特征的新区绿化布局框架,新增公共绿地面积300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35%。
——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快建设和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全面实施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基本实现分流制地区雨污水分流,完善水环境监测体系。建成竹园污水处理厂。到2005年,中心城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全区水面积率达到8.3%,污水纳管率达到7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
——加强大气环境治理。推进清洁生产,加强机动车污染排放管理,加强建筑施工场地管理。到2005年,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和优于二级的天数稳定在85%以上,力争达到90%,机动车尾气抽检合格率达到85%以上。
——加强噪声环境治理。加强交通噪声控制和施工场地噪声控制,对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实施监控。到2005年,建成区内环境噪声达到相应功能区要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昼夜控制在6050分贝,建成区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大于95%。
——加强固体废物治理。充分发挥浦东生活垃圾焚烧厂和垃圾生化处理厂的作用,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实行多样化的生活垃圾处置方式,努力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到2005年,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8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积极创建九段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段沙湿地面积420.2平方公里,是候鸟迁徙的国际重要路线的途径点,是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最为重要的河口湿地之一。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划,加强日常管理,做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工作,努力使九段沙成为上海的生态安全屏障。
2、推进功能性社会事业发展和人口结构优化
浦东社会事业发展已经从数量扩张进入到质量提升的新阶段。要加快功能性社会和文化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努力形成文化气氛浓郁、社会事业发达的人文环境。
——建成东方艺术中心、浦东文献中心,高品位规划建设文化公园,加快世纪大道两侧文化设施建设,使花木地区成为市级文化中心之一,为浦东建成现代艺术、科普和娱乐中心奠定基础。
——推进金桥、张江两个教育配套区建设,支持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杉达大学、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音乐学院现代音乐院等大专院校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大学,形成与浦东产业紧密结合的高等教育体系。同时,以“办好每一所学校”为理念,延伸华师大二附中、建平、进才、洋泾等优质教育品牌资源,推动新区教育的均衡化、整体性发展;新建、改建一批中小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和国际学校。积极支持民办学校发展。
——启动建设曙光医院、仁济医院二三期等重点医院,改扩建公利医院等二三级医院;引进国际医疗管理集团改造建设国际性医院,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形成满足市民、国内外投资者和各方面人士多层次需求的医疗卫生体系。
——建设人才高地,提高人口素质。以重点开发小区为依托,吸引国内外人才到浦东创业发展;调整政策导向,进一步实现增量人口的高素质化;优化房产结构与加强人口管理相结合,控制常住人口过快增长;强化市民素质教育,大力弘扬城市精神,使浦东人成为“可爱的上海人”的代表性群体。
3、加快城郊一体化
郊区与城区的一体化发展,是浦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要以重点开发小区与周边镇的联动发展以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为抓手,加快郊区城市化的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共同发展”。
——在规划上,制定和完善重点功能区与周边镇联动发展的中观规划,用规划一体化促进区镇联动发展。
——在管理体制上,探索建立相应的管理或协调机构,加强政府在区域发展中的统筹协调职能。
——在开发机制上,逐步探索建立功能区域一体化开发机制,以功能区域为核心,把周边镇经济园区纳入配套协作区,实现联合开发、利益共享、共同发展。
——在体制保障上,完成基础教育体制并轨,实现城郊基础教育一体化;推进城郊就业统筹,城区就业政策逐步扩大到整个郊区;进一步扩大郊区养老保障覆盖面,完善镇保和农保,逐步向城保过渡;稳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村级综合体制改革,推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提高郊区城市化水平。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4、努力形成鼓励创业、充分就业的社会环境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积极构筑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体系,促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以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同时,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和民营私营企业。
——进一步完善就业的市场化机制。建立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开放在序的劳动力市场,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对就业的引导作用。
——实行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对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政府给予重点扶持;以购买服务的形式,支持社会职业培训体系建设,促进职业培训与就业市场的有机衔接。
——完善失业保障制度,确保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发展重点:拓展功能,提升产业
2003-2005年,要着眼于成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区,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切实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产业能级。
1、大力增强创新创业功能
以建成世界级高科技园区为目标,进一步深化"聚焦张江"战略,努力成为"科教兴市"的创新源头。
——加快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通过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支持企业增强研发功能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努力成为创新型企业的集聚地。
——大力引进国内外著名研发机构。世界一流园区需要一流的研发机构,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在浦东设立全球性或亚太研发中心,参与全球研发的合作与竞争;大力引进国内著名高科技企业和企业化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到浦东设立研发机构,努力成为国内外著名研发机构的集聚地。
——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的集聚与合作。大力引进与浦东主导产业密切结合的大学和研究生院,提高科技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关联度。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已经入驻的中科大张江研发中心、中医药大学等的科研教育创新功能,加快著名科技教育机构的集聚。
——强化孵化创业功能。发挥国家火炬创业园、高校科技产业园、海外科技创新园、张江科技创业基地等孵化创新设施的功能,推动中小科技企业和科技项目发展壮大。实施积极的技术标准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加强创业指导,真正形成"鼓励竞争、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努力成为创新创业者的摇篮。到2005年,各类孵化设施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以上,形成一批有行业影响的知名企业。
——完善综合服务平台。构筑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发挥软件技术增值服务平台、高性能计算机中心、上海光源、生物芯片等机构和项目的功能,进一步建设公共实验室、网络中心以及技术测评服务中心,增强公共技术服务功能;构筑人才平台,依托现有教育科研培训机构,积极培养国际一流的研发人才、创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推动人才柔性流动,鼓励外籍人才和国内一流人才、海外留学生到浦东创业,到2005年,张江园区内科技从业人员达到5万人,在读本科以上学生15000人;构筑创业投资平台,发挥政府财政资助、贷款贴息、融资担保等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中外投资公司、上市公司、非公经济参与风险投资,特别要大力引进跨国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
2、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和高增值产业
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产业分工战略性调整的机遇,率先形成以微电子、软件、生物医药为先导的国内最大的高科技产业体系,率先形成以国际国内一流高科技企业集聚为特征的高科技产业化高地,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国内领先、某些领域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微电子产业:在继续引进最先进的芯片生产线的基础上,重点向芯片设计、微电子装备和光电子等中上游环节拓展,形成完整的微电子产业链,以微电子产业发展带动信息产业水平的提高。加快推进以张江为核心延伸金桥、外高桥的微电子产业带建设,基本建成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集成电路生产和研发基地。到2005年,建成芯片生产线10条左右,集聚上下游企业150家左右。
——软件产业:加快形成研发、设计、应用与交易的领先优势。以"一园三分园"为重点加快软件产业发展,完成浦东软件园三期建设;继续引进国际知名软件公司,推动软件出口,初步实现软件产业国际化。到2005年,软件产业从业人员5万人以上,实现年营业收入200亿元以上,约占全市总量的12。
——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形成基因技术、生物技术、现代中药技术、新型制剂和生物医学工程的产业化优势。到2005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左右,生物医药企业200家以上。
——汽车产业:加快通用二期建设,进一步提高产出规模。运用高新技术提升汽车产业能级,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新材料产业:坚持引进与自主开发并重,重点形成信息材料、汽车材料、新型特制钢材、树脂复合材料、新型建筑材料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到2005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左右。
3、大力发展高层次现代服务业
高层次的现代服务业,是世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坚持以功能拓展促进服务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功能,按照国际中心城市的标准,提高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围绕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以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为契机,完善和实施陆家嘴区域的立体交通规划,进一步加快陆家嘴中央商务区建设。用好市政府"吸引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政策,加快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步伐,大力引进中外资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和资产评估、投资咨询、会计、律师等专业服务机构,使陆家嘴地区成为国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集中、市场体系和专业服务体系最完备的地区。支持和推动金融创新,努力成为全国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到2005年,金融机构总数达到150家左右,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0家左右,国内大企业总部100家左右。
——加快建设外高桥和浦东国际机场地区两大市级物流基地,重点发展国际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形成国际著名航运公司、船代公司、货代公司和跨国采购中心、分拨中心、配送中心的集聚效应,用物流带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初步建成国际现代物流基地。到2005年,建成1.2平方公里的国际物流园区,完成港区四期配套的2.56平方公里物流园区的前期开发,引进世界著名船公司、跨国物流公司和专业物流企业30家以上。
——以环球主题公园建设和世博会筹办为契机,加快会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整合,形成国际水准的会展旅游区。积极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培育特色品牌。到2005年,完成新国际博览中心6-11号馆的建设,基本建成环球主题公园,全区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左右,接待各类会议1200次以上,为建成"亚太地区会展旅游中心之一"奠定基础。
——促进信息服务业跨越式发展。重点发展以金融、贸易、物流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服务业,支持面向不同行业的信息、咨询服务业的发展。通过与银行卡产业园的联动,迅速提升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服务水平和企业网上交易能力。继续完善高速、宽带的信息基础设施,不断拓展增值服务的品种和比例,以充分满足各要素市场和各大开发区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加速构建以外高桥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大力开展电子商务,发展网上银行、网上证券和网上保险等金融服务信息化,提高经济流通效率和配置功能。
——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把握国内外著名功能性机构加速集聚浦东和新一轮城市开发建设加速推进的机遇,加快小陆家嘴金融区和世纪大道两侧高档商办楼宇建设。进一步拓展现代居住功能,形成环世纪公园和汤臣高尔夫球场周边地区为主的生态型国际化社区、黄浦江滨江地区的都市型国际化社区、内外环线之间的舒适型居住区和以高桥镇为代表的郊区城镇居住区的住宅布局。加强土地储备和宏观调控,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使房地产业继续成为浦东的支柱性产业。
4、逐步建立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的立体交通体系
按照功能组团发展原则,加快建设立体交通体系。
——根据全市统一规划和部署,推进浦东国际机场二期、沪崇苏大通道和沪芦高速公路建设,初步形成外向型交通枢纽。
——推进中环线和郊区环线城市快速干道和华东路、申江路等14条城市主干道建设,初步形成城市干道网络。推进轨道交通4、6、7、8号线建设,初步形成市区轨道交通网络框架。
——完成东方路-世纪大道、浦东南路-张杨路、罗山路-龙阳路立交等区内交通枢纽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区内道路交通系统。
——建成东方路-大连路隧道、张杨路-复兴东路隧道,新建翔殷路、上中路等越江工程,形成和完善越江交通网。
——加强内河航道疏浚,完善内河航道网。
5、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围绕"数字浦东"、"数字世博"的建设目标,坚持以应用为先导,全面推动浦东信息化发展。到2005年,全区信息化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平均水平,互联网普及率、人均信息消费比例、政府公共服务网上实现比例等主要综合指标比全市平均水平高5-10个百分点。
——电子政务工程。以网上办事为抓手,建设透明、高效政府。建设政务信息共享数据库和数据交换平台,按照网上办事要求优化政务流程,规范跨部门协同办公,提高网上查询、咨询、提交和办结等服务功能。
——社区信息化工程。规划建设面向社区和农村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将居委会与村委会纳入街镇办公自动化系统。积极实施以便民利民为宗旨的社会信息化服务工程。
——企业信息化工程。围绕降低商务成本和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大力推进信息化和电子商务。以龙头企业信息化带动相关行业的信息化。
——城市管理信息化工程。建立数字化浦东信息坐标体系,加快城市管理现代化;建设基于GIS的城市基础信息数据库,整合新区自然资源、人口资源、企业资源和公共设施特征数据;建设基于GPS的城市道路交通数据处理中心,实现道路和公共车辆的智能化管理;建设环境保护监测数据中心,建立城市灾难预防应急体系。
——社会事业信息化工程。利用教育网推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并将网络终端延伸至社区和家庭,支持市民终身教育;建设医疗卫生公共数据中心,整合医疗、药品信息,方便市民就医问药;按照流行病学要求规划建设卫生防疫控制信息数据中心,建立疾病预防预警应急响应机制;完善市民社会保障信息化服务体系。
区位优势
独特的国内优势
浦东新区地处中国海岸的中点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紧靠基础雄厚的上海老市区,背依物阜民丰的长江三角洲。而整个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岸地区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3,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3强。
优越的国际地域优势
浦东新区面对着太平洋,它的扇形面正好对着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就使浦东新区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是各国投资者进入中国的大门。
交通网络
13年来,浦东新区新增道路1000多公里,相继建成了杨浦大桥、南浦大桥、徐浦大桥、延安东路隧道复线、地铁2号线、世纪大道、外环线浦东段等交通设施。作为上海市新一轮的重大工程,复兴东路隧道、大连路隧道、外环隧道等都在加紧建设,磁悬浮机场快线也已全面建成。
磁悬浮列车简介
举世瞩目的上海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工程己于2001年3月2日在浦东新区正式开工,2002年12月底建成通车。它是世界上第—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工程。上海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西起地铁二号线龙阳路站,东至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正线全长30公里,上下行折返远行,设计时速430公里,单向运行时间仅8分钟。共设两个车站、两个牵引变电站、一个控制中、一个维修中心、一个维修基地并附有3.5公里的进出线路。
政府服务
行政审批改革与招商中心“一门式”服务
浦东新区为了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简化办事程序,方便广大投资者,实行对投资项目的“一门式”审批服务,新区有关项目审批和服务部门联合办公,为投资提供从政策咨询,办事程序咨询到项目审批的“一条龙”服务。同时,对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下的非限制性外商投资项目和在地方审批权限内的非限制性内资项目,在保证政策对投资项目产业导向,规划控制,环境保护等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十个工作日”审批制,限时服务。
2001年以来,浦东新区作为上海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区,连续进行了两次改革。经过第一批清理和改革,浦东新区现有审批事项共432项,其中,保留和完善的审批事项348项,改变审批方式的84项。第二次改革,市级部门下放了原由其直接审批的事项26项,还下放了原由浦东新区初审、市级部门终审的15项审批事项(详见附件一),此外,按照国家和市的统一口径,新区有13项事项不再列入审批事项,目前浦东新区所行使的行政审批事项共有445项(详见附件二)。通过第二次改革,继续保留和完善的审批事项253项,占审批事项总数的57%;不再审批(包括转为备案、合并审批、事权移交行业协会或中介机构等)80项,占审批总数的18%;改革审批方式(包括事权下放、归并审批环节、批准转核准、实行告知与承诺制、联合会审等)112项,占审批总数的25%。总体改革率(包括不再审批和改变审批方式)为43%。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位于浦东新区中心,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金融贸易和商业。一期规划开发面积6.8平方公里,已完成开发面积5.5平方公里。已有450多幢风格各异的现代化大厦在建或建成。目前已引进中外资金融机构143家。上海证券、期货、产权、房地产、人才、钻石等7个国家级要素市场以及西门子、阿尔卡特、汤臣等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宝钢、华源等国内大集团总部集聚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在城市功能布局上,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首批开发的6.8平方公里区域分为三个重点区域:金融中心区、竹园商贸区和花木行政文化区。
|